<心得> The Social Dilemma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也許我們就在不知不覺中被綁架了,是社群軟體、新興技術或者在你我身邊的任何一項服務。我們是受網路影響很深的Z世代,電腦及網頁在我小學時已成為學校的授課科目、中學時已經有了Facebook,在我在高中甚至已經擁有了智慧型手機。我並不畏懼網路帶來的影響,但常常會忽視這些改變生活的小小因子,在這部影片中完全可以讓我反思自己的更像在資訊時代的使用習慣,並以此作為創造的起點。 在影片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工程師調整演算法的過程是如何影響用戶的行為。在學校裡學習到了許多面對資料的演算法,這就是實際運用的模式啊!雖然看到了應用,但也不勝唏噓,其實供給雙方就是為了讓彼此的效益達到最佳化才誕生下來的運作模式。影片傳達的好像工程師就是只為了金錢或者利益下的決定,但我相信不論是為了讓檢索更快速,不會浪費那麼多時間進而減少地球耗能;或者是讓基礎建設較不發達的地區有更便捷的內容服務等等,一定有一群人是為了使用者的福祉而去調整演算法,來創造新穎生活。 我也留意到,我自己與影片中的行為類似,當我開啟電腦及手機時,很多時間是在重新整理以查看最新動態,並不局限於Facebook,電子郵件也是,而常常也因為自己這樣的行為變得較為懊惱:「啊!怎麼又花這麼多時間在等新動態的產生!」時間被浪費掉了,而自己更變得較為煩躁。但這類的使用者體驗好似不斷地從新型態的行銷手法下不斷發生,愈來愈多應用程式要求以「簽到」方式賺取優惠或者以定期開啟程式已取得最新服務作為宣傳號召,無疑是要增加使用者的黏著度,但依造我自身的體驗,除非向社群媒體般的有渲染力,這類的要求反而會成為服務的阻力呢! 如同影片一位教授說的,我也是對未來法律的監管保持樂觀態度,我們都知道硬體發展比軟體技術來的快,在新興科技議題更是,而法律因為他的嚴謹特性造成不合時宜的狀況更比比皆是,但任何一個法條都需要與現實狀況相配合成能達成約束或遵循的用途。我們看到了現在大型資訊公司對待使用者資料或者隱私的問題產生,透過此影片能喚起許多人的意識,相信議題會在彼此的共識下得到可解決的方案。事事皆有一體兩面,俗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享受令人讚嘆的服務時,我們能做的是想想供應商獲得了甚麼?自己扮演了甚麼角色?也許現在的我們也是Netflix在棋盤中的其中一個小旗子呢!